笔趣顶点

笔趣顶点>诗歌 >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六其十七李白(第1页)

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六其十七李白(第1页)

《秋浦歌·其十六》李白

秋浦田舍翁,采鱼水中宿。

妻子张白鹇,结罝映深竹。

赏析

-“秋浦田舍翁,采鱼水中宿”:开篇直接点明人物和事件,“采鱼水中宿”描绘出田舍翁为了生活辛勤劳作、风餐露宿的场景,给人一种质朴、真实的感觉,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位在水中忙碌的老者形象。

-“妻子张白鹇,结罝映深竹”:此句进一步扩展画面,描写老翁的妻子在幽深的竹林中张网捕捉白鹇。“结罝映深竹”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,深竹的背景衬托出妻子劳作时的专注,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诗意。

艺术特色

-白描手法:整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,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田舍翁一家的生活场景,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,却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质朴的生活气息。

-画面感强:诗人通过选取“采鱼”“水中宿”“张白鹇”“结罝”“深竹”等典型的意象和场景,组合成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田园画卷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。

《秋浦歌·其十七》李白

祧波一步地,了了语声闻。

黯与山僧别,低头礼白云。

-场景描写:“桃波一步地,了了语声闻”,描绘出桃波距离此地极近,连那里人们的说话声都清晰可闻,以声衬静,展现出一种静谧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,给人一种空间上的亲近感和真实感。

-情感表达:“黯与山僧别,低头礼白云”,“黯”字直接点明与山僧离别的忧伤,诗人在与山僧分别时情绪低落,“低头礼白云”这一动作韵味悠长,将离别的伤感与对自然的感悟融为一体,在广阔的自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,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空灵、悠远,富有禅意。

创作背景

《秋浦歌十七首》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(754年),李白第二次游秋浦期间。

当时,李白已离开长安十年。此前他怀着“济苍生”“安社稷”的政治理想入长安,却因权贵排挤等原因,受谗遭疏,未能实现抱负,最终离开长安。此后他北游幽蓟,亲眼目睹了安禄山势力日益坐大,国家危机四伏,政治局势严峻,大唐盛世表面下隐藏着重重危机。李白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,来到秋浦。在秋浦的这段时间里,他看到了当地的山川风物、风土人情,接触到了不同的人,自身也处于对人生、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之中,于是写下了《秋浦歌十七首》,其中就包括其十六和其十七,借诗歌抒发自己内心的愁闷、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等复杂情感。

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

《秋浦歌·其十六》

-怀才不遇的苦闷强化:创作时李白政治理想破灭且见国家危机四伏,诗中“愁作秋浦客,强看秋浦花”,“愁”与“强”字凸显出他在此情境下,以客居之身面对美景也难掩内心因壮志未酬、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深深苦闷,创作背景加深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愁绪。

-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加深:李白处于人生的困境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中,更能感受到时光的匆匆,“山川如剡县,风日似长沙”借类似古之贬谪地的景色,流露出其对时光流逝、年华不再的感慨,自己却仍未实现抱负,增添了无奈与悲凉。

《秋浦歌·其十七》

-离别伤感的家国投射:与山僧分别的“黯”然神伤,在当时国家危机的背景下,不仅是友人分别之愁,更蕴含着李白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力感,将个人情感与家国之愁融合,使离情别绪更显沉重。

-对精神归宿的渴望更切:李白在现实中遭遇挫折,又面临国家危机,“低头礼白云”所体现的对超脱尘世、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,在这样的背景下更为强烈,他渴望在自然与精神世界中找到慰藉与归宿,以逃避现实的烦恼与痛苦。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小哭包的大领导  在爱情公寓的搬运工  我成为小智的金手指  多子多福,从穿越段正淳开始  我在网王世界当团宠  谁规定剑仙就不能搞笑?  僵尸:茅山小富翁,馋哭九叔  明末小道  大秦:我助始皇成就万古帝业  综影视:想穿就穿  饿殍:同生  综武之染上了曹老板癖好  CSGO之爆头反馈系统  携众美争霸业  穿越东京,我为大天师  诡异降临,开局烧万亿冥币成神  穿书后和上京第一纨绔HE了  大奸臣当道  千年青蛇八岁娃  出狱当天,前妻的靠山跪在我面前  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